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國民體質尤其是青少年體質狀況卻背道而馳,不斷下滑。與西方國家青少年體質狀況差距逐漸拉大,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隱患,中國的班級體育教學是120多年前由基督教青年會引入到天津教會學校。正像胡小明教授指出的那樣:“中國古代無體育,近代不科學,現代缺理論”,是指沒有完整實踐與理論體系。學校、家長重文輕體,中考和高考評價體系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中國學生體質出現連續30多年下降!部分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校長不重視體育,很多學校沒有開足開齊體育課,很多課是在“放羊”狀態,100多年前,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提出:“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钡钱斍?,不懂體育和“懂”但是不作為者還是很多,中共中央7號文件頒布十周年了,文件提出的“用五年時間,根本改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目標沒有實現,說明了問題還是很嚴重的。
非常高興的看到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修訂再次強調了運動負荷,并提出體育課運動密度應達到75%以上,平均心率應達到140-160次/分鐘,這是學校體育界撥亂反正的結果。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學校體育界終于明白體育課堂是解決學生體質問題的主渠道,因為,只有學校體育課才是體育教師能控制的課程時間,體育課的運動負荷上去了,學生的體能水平才能提高,如果連體育課都上不好,其它的活動質量就可想而知。
那歐美國家是如何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呢?
歐美國家的家長很清楚,孩子們的較量,最終是綜合能力的較量,而一個強壯的體魄,是所有成功的基礎。運動是每位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伊頓公學,伊頓公學是英國一座古老的學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創辦,伊頓公學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好的中學,這里曾經造就了20位英國首相,在伊頓公學體育課時間占學生課時的一半,英國陸軍元帥威靈頓公爵,曾經在滑鐵盧戰役勝利后說過這么一句話:“滑鐵盧戰役取勝于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
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近10年,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育,出臺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如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7號文件開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到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到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表明學校體育是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是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學校體育工作蘊含著健康與教育兩大國家戰略,是兩項工作的重要結合點,也是學校體育的時代價值所在。如何對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項健康指標,考驗著學校體育的發展思路與實踐路徑。近10年來是國家高層領導最重視學校體育的黃金時期,如何趁勢而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至關重要!
學校體育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在不同生命階段發展不同的體能,在各個發育的敏感期科學鍛煉身體,學生一旦錯過黃金敏感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一旦錯過,不可重來。
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針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以智慧體育課堂和運動場、智能手環為載體、云平臺為支撐、大數據分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真實的、密度強度可視化視頻監控系統,聚焦學生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研發基于智能手環的校園感知系統,推進大數據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和研究,用數據說話,讓體育課告別“放羊”行為,讓新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伴隨著新課程標準量化指標“落地”體育課堂。